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百一十一章 劫孔救淮(1 / 2)

&esp;&esp;同胡尚友奏报差不多的是,清山东巡抚方大猷也向清廷同样称“山东无百姓,也无一贼。”

&esp;&esp;原因就是百姓是贼,贼是百姓,贼民根本不分。

&esp;&esp;这就是山东现在的实际情况,除极少数地区,省内大多地方的农业生产完全停顿。

&esp;&esp;造成这一局面的除了去年入寇的阿巴泰部,也有今年刚在徐州被剿灭的刘泽清部,同时大顺军自河南进入山东西部引发了山东境内百姓自发抗明,从而形成各式土寇。土寇多,百姓就少,这庄稼自然少人种。

&esp;&esp;想要有统治,首先要有官,有官前提是要有民,有民的前提自然是无贼。

&esp;&esp;任何一个人面对这种局面,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解贼于民”,使民安定生产,局面自然就能恢复。

&esp;&esp;然而,李自成三年不纳粮的瞎吹牛逼给山东局面又打上一个死结。

&esp;&esp;济宁发生的聚散事件就是这个死结的具体表现。

&esp;&esp;既然百姓和土寇都知道大顺免征三年钱粮,那淮军想要争取他们,肯定就不能开征钱粮,哪怕一成都不能。

&esp;&esp;你要征可以,百姓可以选择用脚投票。

&esp;&esp;不征,是百姓;

&esp;&esp;征了,就是土寇。

&esp;&esp;孔孟之地,民风也彪悍。

&esp;&esp;如此就造成一种困局,那就是陆四原先设想的钱粮问题是后方通过运河运输一部分,另一部分在山东就地筹措。

&esp;&esp;现在因为山东百姓根本不纳粮,官府一叫纳粮立马就四散继续土寇生涯,地方如何稳定?生产如何恢复?淮军进入山东的兵马吃喝又从哪来?没吃没喝,又怎么能在山东抵御满洲?

&esp;&esp;问题很现实,也很实际。

&esp;&esp;打天大的仗,打神仙的仗,都得他娘的先让自家士卒吃饱喝足才行。

&esp;&esp;就淮军这类似陆四前世地主民团性质的兵马,没吃没喝,陆四给他们跳不穿衣服的舞蹈也没辄。

&esp;&esp;成军不过七月,滚雪球滚到七八万人,把这几万人聚在淮军大旗下敢北上,敢打,已是难得,再强求这几万人饿着肚子继续和满洲人干就说不过去了。

&esp;&esp;“说说看,怎么个解决法?”

&esp;&esp;通常自家想不到合适办法时,陆四就喜欢开大锅饭,就是集思广议,大家伙一起想办法。

&esp;&esp;众将没一个吱声。

&esp;&esp;“世子先说说嘛。”

&esp;&esp;陆四点了朱绍烱的名,这位周王府世子被他强行带在身边,而其兄弟及妹妹则被送去了徐州。

&esp;&esp;对朱绍烱,陆四这个淮军大都督也是相当照顾,名义上叫他随军参赞,实际就是好吃好喝的供着,时不时叫来喝杯酒,搞得这位周王世子是他大舅哥似的。

&esp;&esp;“啊?”

&esp;&esp;朱绍烱一脸茫然,跟着淮军北上三天了,这位世子还是稀里糊涂着,一问三不知,又哪里晓得怎么解决山东问题。

&esp;&esp;“无妨,好生想就是。”

&esp;&esp;陆四不计较周王世子犯迷糊,又问其余诸将。

&esp;&esp;一帮子大老粗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倒是铁甲卫统领黄昭说了一个看法,就是要将来降的土寇精壮编练成营,于各地驻防为淮军辅助兵马使用,其余人等则解散归乡。

&esp;&esp;“所得人马只留十之一二即可,余者本就是农夫,许他们不征粮,叫他们回去种地便可。另外,可再张榜发文,有马兵给银四两八钱,骡兵给银三两八钱,步兵一两八钱,外加一钱有马有骡的收在咱们骑兵中,步兵分补各营,多扩一些人马出来”

&esp;&esp;黄昭说完自己的看法,也不知对不对。

&esp;&esp;陆四点了点头,黄昭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宋朝收编流民的翻版,或者说是加强版。

&esp;&esp;土寇中有马有骡的肯定是精悍之士,这些人一定要将他们收编下来不能放归,否则就是一个个山大王。而能有武器的步兵,战斗力肯定要比持农具和没武器的土寇强。

&esp;&esp;通过给银的办法把这些强悍的收编进淮军,一来可以削弱土寇,二来扩大淮军,是个非常行得通的好办法。

&esp;&esp;陆四首先肯定了黄昭的意见,但却又道:“这个法子是好,但治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