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一张嘴,还有实际行动。
&esp;&esp;曾公亮曾经编纂过《武经总要》,要说起这部书,堪称大宋版的军事百科。
&esp;&esp;一共40卷,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上卷,曾公亮敏锐指出,为了防止军阀格局,藩镇林立,大宋进行了一系列的收权行动,结果却是矫枉过正,弄得兵不知将,将不识兵,导致仗仗失利,节节败退。
&esp;&esp;他还提倡要严格训练,主张兵家用人,贵在随其长短而用之。
&esp;&esp;在下卷之中,他更是收录了各种武器战法,配上了图示,十分精美,条分缕析。
&esp;&esp;六艺学堂下面设有武学院,其中《武经总要》被王宁安放在了第一位,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孙子兵法》。
&esp;&esp;王宁安认为奇谋妙计,运筹帷幄,虽然不可缺少,但是真正的制胜关键还是实力!落到具体就是两条,一个是士兵的素质,一个是武器的质量。
&esp;&esp;这两条《武经总要》之中都有详细论述,王宁安曾经不惜重金,让人印制1000套,发给每一个武学院的成员,奉为圭臬。
&esp;&esp;说起来惭愧,《武经总要》已经出来了六七年,可是随着庆历新政失败,文官之中,没人支持推广,武将更是一帮大老粗,没人愿意下功夫学习。
&esp;&esp;王宁安成了推广《武经总要》的第一人,虽然和曾公亮第一次见面,但两个人神交已久,可以说是一见如故。
&esp;&esp;曾公亮不同于那些潇洒飘逸,风度无双的士大夫,老爷子长相普通,非常平易近人。他算是大宋官场上为数不多的实干派,早年就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后来又研究兵法,造诣很深。
&esp;&esp;曾公亮拉着王宁安的手,哈哈大笑,“我都听醉翁说了,真是想不到,老夫费尽心血著书,竟然墙里开花墙外香,让小王大人给发扬光大了。”
&esp;&esp;王宁安夸张道:“老大人,你不会找我要版权费吧?”
&esp;&esp;曾公亮一愣,随机朗声道:“怎么能不要?”
&esp;&esp;老头指了指那一堆铜山,笑道:“从现在开始,每年1000万斤铜,少一点都不行!”
&esp;&esp;王宁安一拍胸膛,笑道:“这算什么,老大人需要,一年三千万,五千万,也没问题。”
&esp;&esp;曾公亮板着脸道:“什么是老夫要?弄得跟贪赃枉法似的,是大宋需要啊,这钱荒太恼人了。”
&esp;&esp;曾公亮感慨万千,他接任三司使,铸币也是他负责的工作之一。
&esp;&esp;前些年为了应付李元昊叛乱,朝廷发行许多铁钱,刚开始铁钱还能维持和铜钱一样的价格,可最近几年,铁钱崩溃,市面上铜钱严重匮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以物易物,非常不方便。
&esp;&esp;滇铜来了,可谓是及时雨,老头一颗心落在了肚子里。
&esp;&esp;他围着铜山,转了半天,频频点头,这些铜有黄铜,还有白铜,虽然品相不一,杂质也稍微多了一些,但是制作铜钱,完全没有问题。
&esp;&esp;……
&esp;&esp;曾公亮很满意,可有一个人却气疯了,那就是国舅爷曹佾。
&esp;&esp;他趁着曾公亮看铜去了,一把拉着王宁安,到了空出来的船舱里,暴跳如雷。
&esp;&esp;“我说二郎,咱么兄弟一场,你可不能坑我!这明明是我派人费了好大劲儿,从大理弄来的,怎么成了你的功劳?当然了,你抢功劳也就算了,可是你不能把这些铜都交给朝廷啊!那我怎么办?”
&esp;&esp;王宁安呲着闪亮的白牙,呵呵笑道:“国舅爷,你好歹有点觉悟成不,你姐夫不容易,贡献一点铜算什么?不过区区25万贯,100万斤,对你来说,九牛一毛,大海一勺!”
&esp;&esp;曹佾气得直转圈,“我说的不是钱,是这个事!你懂不懂?”
&esp;&esp;“懂,你说的不是钱,说的是钱的事!”
&esp;&esp;曹佾被噎得差点趴下。
&esp;&esp;王宁安无奈道:“我说国舅爷,我什么时候在钱上亏待你了?”
&esp;&esp;曹佾突然清醒过来,他一跃三尺高,激动地:“二郎,你小子跟我说实话,你准备从哪里捞钱?”
&esp;&esp;“这才对嘛!”王宁安笑道:“我的国舅爷,你听我慢慢说。”
&esp;&esp;……
&esp;&esp;王宁安确实没打算通过铜矿赚钱,铜可是不折不扣的战略资源,从来都是朝廷掌控,随便插手,大肆渔利,朝廷怎么想,大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