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御前心理师 第256章(2 / 3)

说不定也能博皇帝欢心的。

在这三年里,柏灵大部分时间还是每天按时进宫,按时回家,偶尔遇上大雨,遇上刮风,也会在宫里的那间院子里暂时住上一晚。

按照建熙帝的遗旨,柏灵这三年间,将那本心理讲义拆成了若干个主题的小课,原原本本地讲给了陈翊琮听。

在升明二年春,陈翊琮曾不顾朝臣反对,执意北巡——这一次北巡历时七个月,柏灵没有跟从,反而是柏奕被指派伴驾出行,他试图将已经在平京地区推广开来的消毒手段和护理常识带去其他地方。

但很可惜的是,当他跟随着皇帝的车马一走,所有他留下的那些规则和图纸就被束之高阁,各地的军医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没有人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京中大夫的话放在心上。

在北巡结束之后,柏灵又衔接先前的进度,继续了她的课程。

课程至今仍在继续,只是,从她开始教授陈翊琮到现在,从来也没有出现过什么伴读。

从头到尾就只有陈翊琮一人而已。

陈翊琮学得很好,这一半是因为他真的很聪明,另一半则是对柏灵说的话,他几乎不会漏听。

他和柏灵为一些事情有过争论,有几次还惹得柏灵面色有些阴沉。

闹得最厉害的一次和课业内容完全无关——是他连着好几天追问柏灵,为什么不用自己送的鲸蜡,柏灵被问得烦了,往后整整三四天都没有理他。

不过现在的陈翊琮,已经不会像三年前一样不知所措了。

某些时刻,他甚至觉得柏灵因为生气而不说话的样子,比寻常的时候还要可爱一点。

三年了,那间院子依旧没有名字,只有建熙帝当年赏赐的“贞善流芳”还挂在正厅的中央,无言地俯瞰一切。

……

升明三年的十一月。

清晨时透着潮冷的阴天,实在让人冻得有些受不了。

不过柏家的三人都还是按着时间起来,柏奕和柏灵两人在厨房里忙,两人还是像从前一样配合着生火做饭,而柏世钧则一个人在屋子里,开始例行检查他和柏奕今日的药箱。

吃过饭以后,三人一道出门。

柏世钧和柏奕去太医院,柏灵进宫。

日子又恢复了规律。

朝臣们也起了个大早,进宫参加今日的早朝。

太和殿外,所有等候着进殿的大臣都紧绷着脸——因为今日升明帝要讨论的事情,非同小可。

专司科举

这三年,朝廷里有两件头等大事,一是储粮,二是储军;

从平京发出的一切决策,无一不是从这二者着眼出发考量。

在与升明帝的相处的三年里,朝臣们总算是松了口气。

建熙帝的阴晴不定已经随着他老人家的入土而渐渐远去了,年纪轻轻的升明帝显然要平和得多,也善良得多。

这三年来言路广开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关于这一点,孙北吉和张守中两人显然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譬如说,先前陈翊琮听说徽州的某地有一位专司农事的老先生,在如何避虫害上颇有研究,声名远传。

他听后便想请这位老先生到京里来口述经验,好留下农书,以作推广。

工部尚书事先预警,说这位老先生的家眷曾在建熙早年间卷入冤案,再加上他为人孤傲,先前平京的几位侯爷曾经重金请过几次,他都以“山野之人,见不得什么平京贵人”这类理由拒绝入京。

陈翊琮毫不介怀,以工部的名义接连请了这位老人家两次——工部尚书遵照圣命,写了两封热情洋溢的邀请函,在陈翊琮过目之后便发向徽州。

然而,老先生两次都称病没有来,第二次还回信讽刺,说听闻建熙帝遇事喜欢问鬼神,感觉也是蛮厉害的,不如你们工部也烧个龟壳看看。

这封回信最终被送到了陈翊琮的桌案前,众人望着皇帝无喜无怒的脸色,一时间噤若寒蝉。

这一次,陈翊琮亲自提笔,当天下午就回了一封手书。

这封信被快马加鞭地送去了徽州,老先生的马车也在第二天傍晚,停在了平京的西门口。

陈翊琮带着工部尚书与若干大臣出来亲自迎接,待人极为客气,言行中满是恭敬谦和。

老人家的态度亦不再像先前那么强硬,大家有一说一,很快就把这件事情的大致流程定了下来,最后陈翊琮举起酒杯,振声道,“朕,会让您这样的有识之士,看到朕的诚意。”

这番天子亲迎,很快在南方的若干州府传为美谈。

但只有张守中和孙北吉两个人知道,那封送去徽州的皇帝手书里,其实只写了五个字——

“不来,斩汝族。”

……

今日的朝堂,大家要争论的事情也与农事有关。

就在昨日傍晚,升明帝下旨,要在京中另令立“农研所”和“工研所”,分设“专司科举”,以选拔各地人才,以钻研农事与各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