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通道:“我们是参考了道儒释三家对孙悟空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演绎。”
儒释道态度很有意思。
道家,孙悟空师父,见他天性未泯,立足不厥,传点真东西。此后你是你,我是我,或者再无相干。
儒家,也就是天庭,不尊君王圣人,先要制服收拾。
等见到收拾成本太高,那就先招安纳入体系,给个闲职,用体系的力量来同化。
若还是“不识进取”,那就王道也不讲了,圣人之教也不遵从了,直接交给合作伙伴佛教,也可以看做后儒。
佛教呢?
最为阴损,直接上紧箍咒。
道儒佛对待孙悟空的态度,也是对待普通人的态度。
道给人一颗自化的种子,寻找线索的种子,追寻“我”和整个世界的联系,只是不掌握主动权。只看天意,如功成事遂则谓之自然。
儒则要纳天下于王化,有异议者,圣人肯定没有错,解释圣人之意的人也没错。
这样前期能压服各种矛盾,不过随着矛盾堆积,腐朽堕落,力量跟不上了,往往也是山崩地裂,王朝轮替。
佛教则是咒,念经。
问题干脆是不存在。
要是认为存在问题,那就是心神有缺,就带上紧箍咒,不断念经,念着念着你就得了“正果”,也就认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董卿问:“所以电影对于儒释道,持有不同态度?”
沈三通说:“道家被动,消极,但可以争取。儒家霸道,虽然爱管闲事,但总体行之有方,也能接受。佛道,我最讨厌。”
“因为它这套是吹牛皮,不用考虑实际,比如说我们龙厉害,它大鹏鸟就要以龙为食。”
“左脚踩右脚,完全是空对空。”
“当然,我说的是西游记里的佛道,现实中,我们要尊重不同信仰。”
沈三通也是高情商。
原版《西游记》,有说是扬佛抑道,也有说是暗自贬低佛道。
沈三通觉得可能两者皆有。
《西游记》成书是明朝中后期,社会形态很成熟,发现了根源问题。
但文人的软弱特性,还是遥远救世主那一套。
同时,身为儒生骄傲,又隐隐看不起佛教。
而沈三通则认为,把佛教的东西,和华夏文明的神话交织在一起,本身是一种抬咖。
他可太明白了。
西方叙事的终点是印度,唯心的终点,也是印度。
佛教吹嘘能力已经足够厉害,然而印度本土被更能吹的印度教,以及更能杀的宗教卷没了。
儒家从理学到心学往唯心方面走,后儒越来越废。
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唯心,都辩不过唯心终点。
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军功爵,割耳朵战功封爵,所有问题都解决。
但儒家根子里不喜欢战功封爵,因为这套阶级是流通的。
这也导致了,佛教这套可以大杀特杀。
沈三通采取的是一棒子打的粉碎。
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用现代中国的视角,去演绎出古老崭新的神话故事。
最终呈现出来,是如此的古老,因为根植于中国浑厚的历史文化。
又是如此的崭新,因为内核诞生于新中国。
第二部的话,沈三通打算把佛祖干掉。
彻底毁灭唯心的图腾,完成唯物对唯心的诛心。
只是恐怕不好过审,大概佛祖要换个名字。
董卿没深入这个话题,这个确实很敏感:“大圣最后的变身很震撼。”
沈三通说:“是的,大圣变身的镜头我们做了半年,还有大圣沉寂在心灵海,那个更难,换个好几个团队。”
董卿问:“是达不到要求吗?”
沈三通说:“主要太难了,特别是星火燎原,需要三维呈现,没有路可走,我们要自己开拓一条路,打造实现工具。”
董卿说:“你们每前进一步都是在探索动漫电影的极限,很辛苦吧?”
“辛苦是一定的。”沈三通说:“但大圣归来,滚滚灼烧的铜石熔甲,那一瞬间,火光冲霄,金云透顶,一抹大红荡涤妖魔,金箍棒澄清寰宇,看了还是很值得。”
董卿道:“你心中的大圣是什么样的?”
沈三通想说中国的超级英雄,但是他又觉得这是给美国抬咖了。
好莱坞只是目前声势大,不代表内核先进。
西方超级英雄总归是虚构的,是一种虚妄的图腾。
齐天大圣也是虚构的,但是有历史脉络,华夏人的反抗精神真实不虚。
所以,沈三通道:“我心中的齐天大圣是图腾,自由意志、反抗天地的象征。”
“真正的大圣精神,在与扭曲叙事的永恒对抗中愈发璀璨。”
“而且在我看来,现